樂耕勤耘著華章
——華玉璽退休十五載創作生涯記述
文圖/陳玉民(遼寧朝陽)
耕耘之始,春華之啟。耕耘之勤,秋實之豐。每一次春天到來,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耕耘二字。耕耘是春天最具魅力的詞語,因為人們把一年播種的希望,收獲的期待,都寄托于耕耘。
2022年春幕初開,寄情耕耘期許收獲的同時,我想到了樂耕——朝陽市政協原常務副主席華玉璽先生。他既從政為官,也筆走文壇;既心系一方,也衷情文章。他從政時,以公文寫作見長,寫講話、寫文章,寫得是思路,寫得是韜略,寫得是才華底蘊,精思妙語。他憑一支秀筆,躋身朝陽地委寫作班子。從此,地委大院徹夜不熄的燈光下,出現一個不知疲倦的身影。日月輪轉,機構變換,他勤奮的身影不變,很快適應了從縣級公文到地市級公文的跨躍,公認為朝陽市政務系統的“第一支筆”。朝陽地委、朝陽市委時任最高首長的講話,大都出自他的筆下。憑借刀筆之功,他平步直上,跨入市委核心決策層,成為主管政務的大管家——市委常委、秘書長,市政協黨組副書記、常務副主席。這樣的輝煌、這樣的成就,是他勤奮耕耘換來的一份收獲。
華玉璽(左)同老友、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(右)合影
華玉璽同著名詩人、中宣部原副部長賀敬之合影
按理說,寫到這個份上,也算功德圓滿,該封箱收筆,盡享尊福了??墒?,耕耘在他那里,已經成為一種習慣。一日不耕,心恍神惚。一月不耘,情閑意倦。雖然政務繁忙,他還是放不下手中的筆。他那昂揚的氣勢,敏捷的靈感,精妙的才思,以泉涌之勢從筆端釋放。忙完一天的政務,夜深人靜時,他書房里的燈光徹夜不熄。耕耘之心,開始向文壇持續發力。他相繼寫下長篇報告文學《驚濤卷起千堆雪》、詩集《行吟集》《雅望集》、散文集《春風隨想曲》《掌聲喚起的回憶》、小說《父親的那段日子》、雜文集《細語談》、政論集《文論選錄》、新聞報道集《報章存墨》。他憑這累累碩果的實力,榮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遼寧省作家協會顧問、國家一級作家,得到很多文學大家、名人及領導的支持與贊許。劉白羽、范敬宜、高洪波為其作序,賀敬之、魏巍、王充閭為其題寫書名并題辭。其中,賀敬之題辭:“登高望新境,日出升我思”,王充閭題辭:“為文為政兩從容,妙緒捷思盡意中。眼界胸襟關健筆,成功三昧古今同。”聞世震親筆書贈字畫:“人雅文逸”。
華玉璽同散文大家、中國作家協會原顧問魏巍合影
華玉璽同遼寧省作家協會主席王充閭合影
他用公文寫作筑起了人生高度與深度,用文學作品拓展了人生長度與寬度。2007年,他尚未從市級領導崗位退下,就被朝陽文學界推舉至朝陽市作家協會主席的位置。雖然這是一個沒有職級的頭銜,但卻是一個被業內人士矚目仰望的角色。朝陽文學界英才林立,文光燦爛。登上作家協會主席的寶座,既要有統領一方文壇的領袖能力,還要有享譽一方文壇的名家才氣。在萬眾矚目中,他帶著朝陽文壇從未有過的期待走馬上任了。他知道,文壇不比官場,文壇是靠作品說話的地方。只有用文學的絢麗,才能給文壇帶來希望。深諳耕耘之道,樂享耕耘之趣的他,再展耕耘之志,以“樂耕”為新的筆名,昭示自己愿意成為文壇一名永不懈怠的耕耘者。
樂耕勤耘春色起。文壇是個百花園,要逢春而耕,知壇而耘。他在想,一人而耕,只能一花放,眾人而耕,方能花滿園。于是,他便率作協領導班子開園拓圃,先后創辦《作家天地》、《燕都文藝》兩種文學期刊。給眾多文學創作者,以樂耕播種、開花展秀的機會。他還開辟文學叢書編輯平臺,將進入新世紀的朝陽文學創作成果集中編撰成11部書:《朝陽新世紀散文選》《朝陽新世紀詩歌選》《朝陽新世紀小說選》《朝陽新世紀文學評論選》《朝陽新世紀名家名作選》《朝陽作家名典》《高舉旗幟的人們——朝陽報告文學選》《歲月情緣——紀念朝陽日報創刊五十年文選》《朝陽美麗傳說》《朝陽美麗鄉村》《朝陽追夢》。每一部書,都是一園盛開的鮮花,呈現出朝陽文壇的百花燦爛。
華玉璽著書10部、編著18部,上圖是他的部分著作
受當時一些客觀條件制約,許多優秀文學作品,如同開在大山深處的花朵,很難得到世人賞識的機會。上述叢書的編輯出版,讓他們在驚喜中告別山野荒漠的寂寥,迎來百花爭艷的興榮。許多籍籍無名的作者,不僅實現了著書立說的心愿,還逐步成長為令人羨慕的作家。
由他主導搭建的類似平臺,或由他主持開展的相關活動,讓越來越多的朝陽作家嶄露頭角,也讓朝陽文學界聲名鵲起,更讓朝陽的文學星空奪目絢麗。
樂耕勤耘秋豐碩。樂耕不疲,勤耘不輟。走向文壇的他,把樂耕的志趣,融匯到生活的每一天。即使是退出了主席的位置,創作仍然是他生活的主基調。他縱筆抒情詠懷,弄墨暢達胸襟,寫感悟、寫體會、寫人生,出版了高質量的紀實文集——《推窗》。
最顯才情的,是他書寫的曲苑詞文。各種文體,各樣曲牌,他寫起來都是得心應手。作為朝陽市老年藝術團顧問,每年他都會為藝術團創作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曲藝作品。如:朗誦詩《起航朝陽》,京東大鼓詞《老倆口點贊161》,表演唱詞《逛朝陽》,歌詞《我愛朝陽》《我們為朝陽放歌》,音舞快板詞《站起富起強起來》,群體快板詞《東風勁吹凌河岸》,快板聯唱詞《燕都兒女抗疫贊》,群體音樂快板詞《百年贊》,相聲詞《茅五劍》,三句半詞《民族味道就是好》、《我們的群眾藝術團》,情景劇劇本《社區贊歌》……他創作的詞文體裁多樣,涉獵了現有的絕大多數曲藝表演形式。讓人贊嘆和敬佩的是,這些唱詞,均系講述朝陽精彩故事、抒發朝陽筑夢情懷,贊頌朝陽穩健發展之作。語言生動詼諧,內涵豐富多彩。老調新詞,舊瓶新酒,令人喜聞樂見、喜不自禁。在朝陽舞臺演出后,引來一片喝彩聲,迅速產生轟動效應。此前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官員、作家,沒想到他竟然還是一位藝苑詞曲大家。
樂耕勤耘惠人多。樂耕之情,勤耘之意。立德及他,授人以惠。無論是在擔任朝陽市作家協會主席期間,還是擔任省、市作家協會顧問時,他始終是文學百花園的耕耘者、守護人。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朝陽文學這塊芳草地。專注盡耕耘澆水之責,持續展墾拓施肥之功。
開篇作序,贈語留香。每逢有人出書,凡是求他題詞作序的,他總是來者不拒。農民工作家郭起民,長期從事建筑工作。當他把《盛開的晚菊》詩稿交給他時,他說:郭起民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產品兼具的創造者,給這樣一位農民工詩人的詩集寫序,是我職責所在,必須盡心盡意。他欣然提筆作序《盛開晚菊更芬芳》。遼寧作家協會會員賈文英,為紀念《人民日報》總編輯范敬宜先生,編輯了一部《范敬宜在建昌的日子里》,特意從外地趕來求他作序。作為范敬宜的老朋友他當即允諾,寫下《悠悠凌水訴真情》序言。出于敬佩和欣賞,許多老同志、老文友出書,都請他作序。營口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韓中貴著《歲月留痕》,他寫的序言——《腳踏實地的足印》;朝陽市政府原副秘書長趙瑞著《笑拈紅縞——戰國紅文化探研》,他寫的序言——《繁華褪盡心猶紅》;朝陽老詩人《王占元詩詞選》,他寫的序言——《金秋詩情達碧霄》;朝陽市作協副主席李天龍文集《山水情緣》、詩詞《草堂吟夢》,他寫的序言——《瀟瀟灑灑寫人生》。在他的書櫥里,還能從以下書中讀到他寫的序言:李秀芳文集《一路風景》,黃致月文集《筆致》,王勁松文集《安史之亂探新》,郭元斗詩集《丹楓集》《枊燕集》,管文華《朝陽名寺》,孟昭凱《詩詞藝術創新之管見》,《任芳文書法作品集》,孫榮春《文心劍膽》,《伏青秀文集》。除了序言外,還寫了許多點評、感言類書評:從陳玉民《中華詩詞暢想錄》、張月英《月光的聲音》、杜成佐《童心七彩夢》文集中都能讀到。在這里,尤其應當提到的是,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孫奇《孫奇日記——朝陽地委工作八年紀事》出版后,他感懷在心,寫下《永矗心中的豐碑》。還有很多,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。大量、優質的心血力作,讓他成了序言專業戶。他知道,這些序言(或書評)里,不僅熔鑄著厚重的信任、純潔的情感,更有重如泰山的責任。
開壇育才,推舉新人。他鼓勵朝陽作家走出去,讓作品到更多的期刊去發表,讓作家到更火熱的生活里去體驗。一時間,朝陽文學創作形成一種井噴現象。作家個人出版的著作和作品發表的數量,居全省14個市之首。全國百位農民作家百部作品評選中,遼寧省共有5部作品入選,朝陽市入選作品就占了4部。在他擔當朝陽市作協主席任內,市級作協會員由原來的261人,一舉發展到402人。全國作協會員增加到15人,遼寧省作協會員增加到110人。
夕陽放彩增光色,樂耕勤耘著華章。夕陽放彩,余輝滿天。他以樂耕之志,勤耘之功,讓十五年的退休生涯,呈現人生第二個春天。作協主席、顧問,這個職位,不足以概括他的貢獻與成就,但能彰顯其獨到的作為和魅力。這個職務,是他與文學結緣、與作家為伍的一種機遇,是他立足文壇、開拓創新的人生狀態,也是他樂耕勤耘、展現智慧的別樣歲月。他沒有辜負歷史的選擇與現實的期望,用沉甸甸的收獲,以朝陽文學戰線領軍人的傲然風采,在本土文學發展史上留下了令人心生敬意的“華玉璽高度”。
作家樂耕,以及一個留有他輝煌業績的作協時代,將在歷史的時空中定格,成為一種記憶,一種永恒。
小鏈接陳玉民,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遼寧省陶瓷行業協會名譽會長,朝陽市作家協會顧問,朝陽市詩詞協會顧問,朝陽市楹聯家協會顧問,朝陽市古生物化石協會顧問。曾任朝陽市委副秘書長等職務。先后結集出版了散文集《文心覽勝》《中華成語沉思錄》《中華詩詞暢想錄》《古都風韻》《中華名勝詩韻錄》五部文學專著。
[責編 雅賢]
